衷心感谢林中教授的关心与信赖,选择扬州高科参与“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光缆通信可靠性环境试验)

2020-05-30

    为鼓励全国科技工作者担当时代使命,国务院2016年11月批准同意将每年5月30日定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5月29日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向他们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1.png


    总书记的回信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北邮人科技报国的信心和力量,在广大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在时代的浪潮中,北邮人始终把个人命运与国家事业紧密相连,秉持着“厚德博学   敬业乐群”的精神,许身报国铸辉煌,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务实学问是骨,科研报国是魂。这是北邮人在科研之路砥砺前行的真实写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请随我们一起聆听两位“北邮人故事”,感受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身上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修德敬业终获累累硕果——北京邮电大学陈俊亮教授


    重温老一辈北邮人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的拼搏与奋进,感受他们在历史的关键节点创造的辉煌与传奇,牢记北邮人的初心与使命,在新的时代续写北邮故事,砥砺前行!


2.png

                            许身报国,

                          赤子心展鸿鹄之志


    陈俊亮教授1933年10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曾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此后便与北邮结下了半个多世纪的缘分,抱着拳拳的爱国之心,投入祖国的电信事业。

    那时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北邮派出多位年轻教师参加考试,最终陈俊亮教授表现出色,获得公派留苏机会。留苏学习期间,他勤奋学习,系统掌握了逻辑电路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回国后,他继续在北京邮电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决心将所学投入中国通信建设事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做出一份贡献。1965年他第一次参加邮电部重点会战项目,研制用于有线数据通信设备中纠错编码系统,不到一年便圆满地完成了研制任务。

    1978年,通过严格的出国考试,陈俊亮教授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50名赴美访问学者中的一员。在美国进修期间,陈俊亮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多方面汲取知识,了解国际信息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981年初他放弃留在柏克莱加州大学执教的机会,如期回到北京邮电学院。根据国家通信发展的需要,陈俊亮转向程控数字交换系统的研究与开发。那时我国通信设备十分落后,人均电话拥有量不到百分之一,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陈俊亮与邮电部上海第一研究所合作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研制中国第一台“DS-2000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陈俊亮负责完成的该机关键技术诊断软件。他在理论上提出了数字交换系统的模型及其测试诊断算法,性能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填补了国内程控交换技术空白。该机获得1987年邮电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以满怀的爱国之心,陈俊亮教授拼搏进取,勇于担当,为祖国的发展创造传奇。留苏回国,他悄悄揣起了副博士证书,一头扎进实验室,成功地研制出数字系统逻辑设计和数据传输系统;访美归来,他默默地收起了国外大学的邀请书,挑起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先后研制了“DS——30中、大容量程控数字市内电话交换机诊断系统”和“程控交换机数字型印制板测试诊断系统”,一次次填补了国内空白。


3.jpg

                            迎难而上,

                          勇担当响唱东方红


    1966年“文革”开始之际,陈俊亮教授接到了我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中无线信道数据传输纠错编码系统的研究任务。那时,中国无线数据传输的误码率在最佳状态下只能达到10⁻³,即每发送1000个码就会错几个,但是“东方红一号”却要求误码率至少降低到10⁻³到10⁻⁶,也就是说发送10万个到100万码才允许错几个。技术要求至少提高了几百倍。他带领课题组成员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经过两年多艰苦努力,他终于成功地运用“差数集码”原理,解决了技术实施中的全部难题,对纠检结合、重发反馈机制、同步方案等进行了反复推敲和演练,拿出可靠方案。1969年,设备试验一次成功,陈俊亮圆满完成了自己在“东方红”一号项目中的使命。他将数据传输的误码率从10⁻³提升到10⁻⁶,整整三个数量级。被誉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通讯纠错大师。

    同样参与东方红一号研制工作的汪润生教授也提到,“最早‘东方红一号’当时国家叫做701工程……邮电学院就开始组织这个701项目,当时就成立了两个课题组,一个是调制解调,一个是纠错编码,当时这两个课题组都属于有线系,系主任是蔡长年老师。由蔡长年老师领导的信息论科研室为主,把几个科研室的力量集中起来一起承担,当年我就在这个信息论科研室里面。调制解调是由我负责,纠错编码是由陈俊亮老师负责。蔡老师作为调制解调的指导老师,纠错编码由当时周炯槃老师作为指导。”

    面对未知的领域,北邮人迎难而上,孜孜以求,在“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中留下了自己的姓名。在701工程中,北邮人不仅在技术上起到了主力作业,在人才培养上,也依托6401和701项目培养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第一代的数据通信人才。当遥远的东方红乐曲从宇宙传来,铭记的是北邮人永恒的奉献。


4.jpg

                                                                               追求卓越,

                        科研路上硕果累累


    除了参与“ 东方红一号” 中的通信纠错编码,科研路上,陈俊亮教授还攻克了许多难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以及人事部“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邮电部“邮电部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教委及国家科委“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研制中国第一台“ DS—2000 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攻克程控交换技术。早在 1975 年, 陈俊亮教授与教研室同事们就成功做出过 100 门的小型程控电话交换机。80 年代从美国回国后, 他立刻率领北京邮电学院的科研人员与邮电部上海第一研究所合作, 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研制中国第一台 “ DS—2000 程控数字市话交换机”。该交换机获 1987 年邮电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8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七五” 期间, 陈俊亮教授还领导和参与了“ DS—30 中大容量程控数字电话交换机系统” 诊断程序的研究, 并通过国家鉴定。在参与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制项目中, 他提出了适合程控交换机诊断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建立了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关键部件———数字交换网络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成测试诊断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创建中国自己的智能网。从九十年代,陈俊亮教授在国内首先倡导并从事智能网的研究。在国家“863”项目及邮电部重点科技项目的支持下,于1996年完成国内第一套智能网系统,并开始在通信网中应用。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所在的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研制出应用于固定电信网及移动通信网的智能网产品,并形成产业化,已在国内10余个省市得到应用,基本满足了中国通信网建设的需要,并成功抵制了外国产品对中国市场的挤占。其中用于固定电信网的CIN-02高级智能网系统获得1998年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CIN-03智能网系统获得1999年度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北邮研制的智能网系统占据全国一半以上的市场。随后,以新的体系结构为基础的下一代智能网系统和移动智能网系统的研究也逐步展开并进行广泛的市场应用,“移动智能网技术”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移动通信增值业务网络智能化技术及应用”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png

                        为人师表,

                       桑榆非晚为霞满天


    陈俊亮教授在搞科研的同时承担着教学任务,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无私地传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陈俊亮教授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有数字系统故障诊断、计算机容错技术原理、程控交换软件系统与技术、软件工程专题,本科生课程有软件工程、数字系统逻辑设计、数字系统模拟等。听过陈俊亮课的大学生、研究生和进修生不计其数,他先后指导了100余名硕士生,60余名博士生,8名博士后。几十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将研究心得无私地传授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的课新鲜生动,学生爱听。因为他不断补充新内容,同一门课不管讲多少遍,他仍要每课必备,且备得十分认真,讲稿、图纸、胶片,甚至文献出处都一丝不苟。他认为,教师应该把讲课作为一门艺术去追求,使学生在上课时得到最大的收益与享受,激发学生对这门学问产生浓厚兴趣。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陈俊亮教授为人师表,既教书又育人,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感染教育着学生。

    “桑榆非晚,为霞满天。”陈俊亮教授经常这样警示自己。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他虽已年过耄耋,仍是孜孜以求。他总是说:“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如果我半年不读书,开口说出的就会是外行话了。”同事和助手们总是称赞他科研精神好,不但负责总体方案,还与大家一样干,身先士卒,堪称楷模。


6.jpg


    陈俊亮教授是成功的,在科研岗位上,他坚持不懈,成果累累,入选“两院院士”;在教学第一线,他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堪称教书育人的典范;在管理岗位上,他开拓进取,又群策群力,营造了一个团结奋进的好集体。


7.jpg



传邮万里的践行者——北京邮电大学林中教授


    他厚积薄发,治学严谨;他克勤克俭,忘我科研;他传道授业,以身作则;他爱生如子,默默奉献。他是学生心目中最为崇拜尊敬的导师和长者;是同事眼中最潜心研究,淡泊朴素的教授和朋友。


8.jpg

                          勇攀高峰,

                         奉献科研创坦途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光通信事业刚刚起步,作为光缆机械性能检测设备在我国尚属空白。林中预感到这一社会需求和市场潜力,决心着手研究发展光缆技术。他组织科研班子夙夜攻关,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纤光缆机械性能检测试验机”,为我国光缆通信保驾护航,解决了光缆通信干线故障频发的问题。在几十年里,他经手研制的光缆经受住了来自多方的质疑和挑战,被合作方誉为“世界上检测项目最齐全的设备”。

    2016年9月25日,新华社报道了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贺信中说,“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眼镜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对这一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则是北京邮电大学林中教授及其团队。

    若想沐浴荣光,则必须跨过沼泽背负荆棘,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奉献与汗水。在“中国天眼”工程六大系统中,馈源仓是整个工程的大脑,动光缆则是该工程的神经系统。动光缆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承受大量的弯曲和摇摆,不仅需要通过可靠性试验,也要不断进行理论分析。按设计要求,光缆工作在动态状态,拉伸弯曲等疲劳指数由5000次提高到6.6万次。林中教授及合作团队苦心钻研,精益求精,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光缆制造、仿真试验(实验数据达到10万次),直到现场安装调试,历经4年精心打造,最终研制出了可经受反复弯曲、卷绕和扭转等机械性能和恶劣自然环境考验的动光缆。据悉,FAST项目中最终选用的光缆的质量远超过国家标准质量数倍之多,而这样的投入换来的不仅仅是仪器的稳定,也为国家省下了维护更新的大笔资金。FAST项目的顺利完成,不但是对林中教授及其团队能力的肯定,也是全体北邮人的骄傲。


9.jpg10.jpg

                       敬业坚守,

                      终身求学终不负


    为使自己学识和能力不断充实提高,林中教授经常挑灯夜读,围绕某个问题苦苦思索。他沉浸书香,攻于实践,听取前言,总结经验,遇到问题时还积极谦恭求教。他在艰苦的八十年代立下誓言,定要“为我国光通信事业发展而奋斗!”他胸怀抱负,目标坚定,孜孜不倦,潜心科研,夜以继日。没有仪表,他就自己动手研制;没有场地,他就在图书馆、主楼地下室坚持治学,至今学校主楼地下室还保留着加工车间。几十年来,在跨学科情况下,他带领团队闯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路子,在高校独树一帜,技术不断创新、突破,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光缆机械性能检测设备。从II型机、III型机,直到今天的十型机,他靠的始终是笔耕不辍的努力和迎难而上的自学。

    林中教授生活十分简朴,他将全部精力奉献给教育科研事业,以实验室为家,工作起来几十年如一日,丝毫不懈怠,无休无假,甚至在除夕夜,他实验室还亮着灯。有时同事们心疼他年迈,劝他注意身体,他却说:“一干起活来,我的精神头就来了!”林中教授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言却不辞劳苦,永远奋斗在第一位置的人!


11.jpg

                         传道授业,

                          爱洒春秋铸风骨


    教书育人,既是本分,也是责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林中教授尽职尽责,爱生如子。每逢节日,他总把外地留校学生们召集一起,与学生们漫聊轶事,排解思乡忧愁;炎炎夏夜,他把点燃的蚊香送到学生自习房间;新春时节,他为备战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提供场地,将烧好的开水送到学生身边,也送去一份师生情谊……在得知学生实验研究机位紧张时,他便腾出40多平米的办公室,供学生实验使用,还投资10多万元购买图书资料、电脑、摄像机等,并聘请教师进行指导。

    林中教授十分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资助贫困学生,倾力将知识之光洒满校园。在林中教授积极推动下建立了助学基金,针对家境困难却品学兼优的同学提供奖助学金。除此之外,还凭借广泛社会联系和良好声誉,呼吁关联企业为基金会募集资金。他表示,“贫困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很多时候他们可能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不多。我们可以帮他们找到一种认同和归属感。”

    林中教授鼓励学生创新实干,敢为天下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他以身作则,用心指导学生,创立了“同心同创团队 华飞创新实践基地”;同时也要求学生关注科技动态,跟踪科技发展前沿,多次邀请社会人士来校讲座,使学生不断了解当今科技发展趋势,不与时代脱节。他强调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把握基础,脚踏实地,切忌一步登天,彻底贯彻北邮人严谨的实践精神和求实精神。他曾坦率地说:“我愿意资助学生,不但是资助学生,现在我们的国家要转型,实现现代化,需要很多既具有知识又具有创新性的人才。所以我们要有很多活动,让学生自发地去组织。他们一定要独立,没有独立活动,做不了创新,也做不到承担责任。”林中教授以自己的智慧与热忱,立德树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志向高远、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北邮人。

    对科学研究的倾情奉献,对教育事业的极致热忱,对青年学生的真挚期望,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使命,这就是林中教授为之追求的科学精神。


13.jpg


总书记回信

激励着科技工作者在各自领域努力奋斗

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家国情怀

指引着“后浪”前进的方向

加油,北邮人

在勇攀科技高峰的道路上

继续书写新的“北邮人故事”


分享